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 > 正文

记者手记|亲历东京奥运报道技术保障

来源:热点新闻网 编辑:刘倩佳 时间:2021-09-07

  东京奥运会是新华社以国际奥委会认证的国际通讯社这一全新的身份,参与报道的首届奥运会,新华社摄影报道团队第一次作为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IOPP)的一员全程参与报道,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在技术筹备和保障上也要做到与国际通讯社对标,采编系统不仅要稳定可靠,性能经受得住大并发考验,功能上也需要做多方面优化。

  在人类历史上,这是一届十分特殊的奥运会,我作为一名技术保障人员有幸参与其中,又是在国社以新身份,技术局携新系统的情况下,亲历这场不同寻常的奥运会报道技术保障。

  不得不说,7月1日,我是带着各种不确定,怀着无比忐忑和复杂的心情来到东京。东京奥运因为疫情延期后,在本就需要出差40天的基础上,再增加21天的隔离期,离家整两月有余,家中有俩孩子的我,曾被身边很多同事和朋友问过,真的决定要去吗?新系统不成熟,你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怕搞砸吗?那么长时间家里怎么办?万一感染了呢?虽然我心里也打鼓,但绝不是退堂鼓,既然技术局选择了我,我也为此投入了一年多的时间和精力,那就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艰难中诞生的图片小型化系统首战告捷

  为了克服大数据远距离传输可能造成的问题,新华社技术局决定依托新图片子系统开发满足移动报道的小型化系统。回顾2020年春节后,大家居家办公的那段日子,我们几乎每天都开在线会议,讨论东京奥运会的技术需求、业务流程、系统设计和开发方案,克服疫情带来的重重困难,我们步履维艰,终于在2020年9月,完成了新图片小型化系统的研发部署和联调测试,在一台服务器上实现了全部图片编签功能。开发调试系统虽然加班加点、紧张辛苦,却体会到了“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这份来之不易,让我选择了坚定。

  本准备在其他赛事报道中为东京奥运会练兵,提前进行系统试用和磨合,但全国冬运会及世界各大体育赛事都取消或延期,我们只能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紧急筹备后,在2021年5月的成都田径邀请赛上,进行了新图片小型化系统和现场编签全流程演练,发现问题并迅速更新系统和程序代码,逐渐建立起了对这个全新系统的信心,但成都田径邀请赛毕竟是只有不到十个记者和编辑,单个赛事的报道,与奥运会的并发、数据量及业务复杂程度,都是无法比拟的。

  这套系统完全由新华社技术局专门为本次奥运会自主研发打造。虽然是首次在正式报道中亮相,但前期做好了充分的测试、演练和应急备案,可谓首战告捷!该系统与后方系统使用习惯基本一致,编辑到达第二天进行简短培训后就可直接发稿。系统在功能和性能方面均充分满足了业务需要,包括即拍即传、现场编签、IOPP POOL照片交换、IOC供稿、预置代码快速替换、奥运佳作自动套用模板、挑图加色标和筛选、批量离线Photoshop、Lightroom编辑等强大功能。在奥运会报道期间,前方小型化系统日均入库记者稿件3000余条,签发稿件2500余条,远远超过后方总社系统稿量。看到摄影记者们传稿顺畅,编辑部的老师们编辑签发稿件秒速高效,一直压在我心里的这块大石头总算落地了。

记者手记|亲历东京奥运报道技术保障

  7月4日,曾瑶、焦璐在MPC新华社媒体间现场调试奥运会图片小型化系统

  应对复杂多变的IOPP POOL照片交换业务

  加入IOPP后,我们享有许多优质资源,但同时也承担了更多的义务,其中就包括POOL照片交换。从2019年年中,我们就开始对接这项业务需求,但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只能通过邮件与美联社进行沟通,效率不高,获知的信息极其有限,各种悬而未决,着实令人焦虑不安。

  我们技术人员编程时经常使用“if ....else...”语法,就是提前预设好各种可能和处理逻辑,让程序能够稳健运行下去。面对IOPP,我们不得不进行类似的推演,设计出多套技术响应方案,并做好抵达东京后争分夺秒地进行各项联调测试、甚至系统开发调整的思想和技术准备。

  在7月1日抵达东京,2日接收设备,3日在新闻中心搭建系统的同时,我们马不停蹄地与美联社技术人员取得联系,并在4日即完成了IOPP交换照片原片接收的网络和服务器的搭建和部署,于5日再次主动联系美联社技术人员,现场沟通业务需求和技术方案细节。我们以“中国速度”高效工作,做好了系统的各项功能和流程,不断地要求与美联社进行各项对接、确认。直到7月15日,收到美联社邮件才得知IOPP交换接收照片中,还包含成品照片,需要通过互联网共享。针对这一新的业务需求,技术局后方领导和同事给了最大的支持,迅速制定可行技术方案,当天即完成了这路照片的接收和入库解析的全流程联调测试。20日,我们在经过进一步业务需求讨论和确认后,修改了这路IOPP成品交换照片的入库规则。21日,正式开始成品照片交换业务,外通社照片顺利接收入库后,新华社采用并签发了相应稿件。

记者手记|亲历东京奥运报道技术保障

  7月3日,曾瑶在媒体间与美联社路透社对接IOPP POOL照片交换事宜

  迅速响应IOC供稿业务

  根据以往经验,我们推断此次新华社需要向国际奥委会(IOC)发送成品图片稿件,于是前期通过各种渠道咨询美联社和IOC,但一直未获得明确需求,更不要说技术细节了,让我们一度误以为没有此项业务。但在6月30日我们从北京出发当天,却收到关于向IOC提供图片稿件的确切信息的邮件,虽然有些措手不及,但也有“另一只靴子”终于落地的轻松,因为我们早有准备。经综合分析研判,并与摄影部、体育部共同讨论确定,采用一条已开辟好的发稿“通道”,经过一些必要的“改建”,顺利及时地满足了这项业务需求。果然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所有突发事件的解决都是“预”在其中。

  7月17日,新华社摄影部提前开始编发IOC专供稿件,虽然我们每日只需要给奥组委供稿500张,但目前看,平均每天签发至“IOC专供”稿件1900余条,由此可见国社记者和编辑的专业和敬业。作为技术人员,看到我们记者的照片屡屡被IOC采用,登上INFO系统,对他们十分钦佩,内心也充满自豪。

  现场编签流程顺畅

  本次奥运会开闭幕式、田径比赛均有图片现场编签业务。此前使用的还是2008年开发的赛场编签系统,已无法满足现在成为IOPP成员后稿量和时效的需求。因此,我们针对现场编签中最关键的“挑片”环节,自主开发软件,与PhotoMechanic配套使用,照片自动入库并建稿、一稿中英文两传,中英文编辑可并行工作,大大提高了整体编签效率。据统计,现场编签席仅四人,但发稿量接近总量的一半。

  现场编签流程首次使用,我在开幕式现场负责技术保障,紧张又激动。紧张的是,既要保障各点位的即拍即传,又要保障编签流程顺畅。当晚诸多媒体的工作人员都在忙碌,电梯又挤又慢。为了能第一时间赶到记者那里解决问题,我戴着口罩在楼梯间跑上跑下,汗流浃背,只觉得分身乏术,气短路长。激动的是,想想肩负领导和同事的信任,还能成为开幕式现场不到千名观众中的一员,这份荣幸却是一切都值了。天道酬勤,新系统也很给力,开幕式技术保障得以圆满完成。

  还有一件难忘的事,在田径赛事现场编签的技术保障中,我有幸客串“摄影记者”,承担起了高点遥控相机的操控和传稿工作,拍摄的照片被大量采用并签发。当看到署上自己名字,冠以“Xinhua”和“XHTP”的照片被发布后,开心溢于言表,这也是技术人员融入采编业务的一次新尝试,同时也让我以一个新的视角更深入地去了解技术支持工作。

记者手记|亲历东京奥运报道技术保障

  曾瑶在田径赛场现场编签席搭建系统和技术保障

  奥运赛程已过半,我们报道团的小伙伴们都渐入佳境,技术系统运行平稳,各项保障工作有条不紊。下半场,我们会再接再厉,毫不松懈,为做好技术与采编的嵌入与融合继续努力,为保障好这届史无前例的奥运报道而坚守到底。

记者手记|亲历东京奥运报道技术保障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

Copyright © dlhaojob.cn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