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 > 正文

我在现场·我在东京拍奥运|一名奥运老编辑的东京新体验

来源:热点新闻网 编辑:刘倩佳 时间:2021-09-07

  从2008年的北京到2021年的东京,这是我第四次参加奥运会前方报道。曾有一次摄影记者经历和三次图片编辑经历加持,再加上编辑部已提前做好了周密的报道策划,照理说我应该是胸有成竹、游刃有余的。然而,从抵达东京奥运会主新闻中心打开电脑那一刻开始,我这“倚老卖老”的心理迅速被激烈的报道氛围所瓦解。别说跟十三年前的北京奥运会相比,即使是四年前的里约,图片编辑的工作也已是“今时不同往日”。

  以往几届奥运会的报道中,图片编辑的工作内容无外乎编辑照片、中英文图片说明和专题组稿,兼顾准确性与时效性是完成任务的第一要务。而近几年来,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新华社的奥运图片报道任务也随之调整,新媒体稿件、客户端、海报、文案、海外社交媒体……除了要履行好“国家摄影队”和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IOPP)的工作职责外,新媒体环境下,这一箩筐的新增工作内容会填满编辑在东京的每一分每一秒,对前方编辑的心理和身体抗压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也许是推迟了一年的奥运会让全世界的体育记者们积攒了更多的能量,尽管来东京来之前的我已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没想到这场盛会的“新闻大战”从一开场便会如此激烈紧张。

  在此次摄影报道团队中,我除了要承担日常稿件编辑工作之外,也是融合报道团队成员之一,需要承担图片报道的新媒体工作。新媒体报道是此次奥运会报道的重要内容,根据编辑部赛前策划,主要包括三个栏目——《东京这一刻》《闪耀东京》和《致敬奥运经典》,分别以每日精彩照片、中国运动员夺冠照片和同一项目的新老奥运冠军照片作为素材,用海报形式加以制作。虽然栏目设置早已确定,然而不同栏目的呈现形式、发稿时间和具体编辑签发流程,却在到了东京以后,随着赛事进程和现场工作情况不断进行着调整。

我在现场·我在东京拍奥运|一名奥运老编辑的东京新体验

  《东京这一刻》栏目海报。8月1日,中国选手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后披上国旗。新华社记者 吕小炜 摄

我在现场·我在东京拍奥运|一名奥运老编辑的东京新体验

  《闪耀东京》栏目海报。7月24日,在东京奥运会举重女子49公斤级决赛中,中国选手侯志慧夺得冠军。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我在现场·我在东京拍奥运|一名奥运老编辑的东京新体验

  《致敬奥运经典》栏目海报。左图:1984年8月1日,中国运动员姚景远获得洛杉矶奥运会举重男子67.5公斤级冠军(新华社记者孙连生摄)。右图:2021年7月25日,中国运动员谌利军获得东京奥运会举重男子67公斤级冠军(新华社记者杨磊摄)。

  比如《东京这一刻》栏目,从正式比赛开始前三天开始播发,虽然内容早已确定——定格东京和奥运的“此时此刻”,但是以何种方式在客户端上将国家摄影队摄影师们的佳作呈现,成为了摆在编辑部面前的一道难题。如果只是将照片海报一一罗列,形式未免枯燥单一,手机用户容易快速划走,精彩照片也会错失展示机会。融合报道团队碰撞火花后,确定了一条编辑思路——提炼当日新闻热点(主要是中国队夺金内容),撰写文案作为导读,让读者一天之余在浏览奥运大事的同时能够细细品味欣赏奥运美图。

我在现场·我在东京拍奥运|一名奥运老编辑的东京新体验

  《东京这一刻》栏目海报。8月4日,中国选手黄雪辰/孙文雁在东京奥运会花样游泳双人项目自由自选决赛中。新华社记者 夏一方 摄

我在现场·我在东京拍奥运|一名奥运老编辑的东京新体验

  《东京这一刻》栏目海报。8月3日,谢思埸夺得东京奥运会跳水男子三米板冠军。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还有发稿时间问题,编辑部抵达东京前两日,会在每日快下班时挑选照片进行新媒体编辑,以免漏编当日的精彩照片。然而试水两天后,编辑部发现,由于专线图片截稿较晚(一般都在东京时间0点以后),海报编辑制作产品配以文案播发后,浏览量不尽如人意。融媒体团队及时调整发稿思路,从开幕式当日起,在编辑专线稿件间隙随时选片、随时制作、随时发客户端,滚动发稿,读者关注度和评论量显著提高,浏览量每日过百万。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此次大赛的历练,融合报道团队成员之间、编辑部成员之间、编辑和签稿人之间、记者和编辑之间,工作关系更加默契,选片挑片、海报制作、文案写作、定稿播发,整个流程一气呵成。

  《闪耀东京》栏目被定位成一个兼具时效性和艺术性的新媒体栏目,需要编辑在中国运动员夺冠后的短时间内迅速制作海报产品发布,抢得时效。众所周知,新媒体稿件要想在海量的传播内容中脱颖而出,标题是重中之重。融合报道团队的年轻编辑经过此役历练,个个在海报制作方面成为了“快手”和“好手”,剩下的关键就是为海报拟定标题文案。为了避免临时想文案耽误时效,融合报道团队会提前一天整理中国队的所有夺金点,在微信群里进行头脑风暴,确定标题。大家一度戏谑自己想得“走火入魔”、“头都要想秃了”。得益于准备充分,奥运会开幕之后诞生了一系列诸如《首金,爱了!》《举重若轻第二金》等传播效果极佳的海报稿件。当然,也有一些诸如《“辰”鱼落“雁”》这样的好标题,由于中国队冲金未果没有用上,实在可惜,但是做好充分的准备总是稳妥的,可以避免临时抱佛脚的尴尬。

我在现场·我在东京拍奥运|一名奥运老编辑的东京新体验

  《闪耀东京》栏目海报。7月24日,在东京奥运会射击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中,中国选手杨倩夺得冠军,拼下东京奥运会首枚金牌。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致敬奥运经典》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个栏目。通过对在同一个项目上夺冠的新老奥运冠军照片进行拼版海报制作,仿佛能让人穿过历史的长河,感受到奥运精神的传承。来东京之前,摄影报道团队的记者和编辑通力合作,整理了每一个项目的奥运经典照片,记者在拍摄具体项目时有了前辈们的成功经验“打版”,编辑部《致敬奥运经典》栏目也有了准确丰富的素材。编辑过程中,我体会最深的是,奥运精神不仅在运动员身上传承,在几代体育摄影记者身上也代代相传。还有诸如兰红光、杨磊、程敏老师这样坚守体育摄影几十年的老记者,在同一个运动项目上细心耕耘几十载,多年后东京奥运的今天,仍有佳作致敬自己曾经的经典,对体育摄影的专业与执着值得我们所有体育摄影人去“致敬”。

我在现场·我在东京拍奥运|一名奥运老编辑的东京新体验

  《致敬奥运经典》栏目海报。左图:2000年9月25日,中国选手刘璇夺得悉尼奥运会女子平衡木冠军后与教练拥抱(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右图:2021年8月3日,中国选手管晨辰夺得东京奥运会女子平衡木冠军后与教练拥抱(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我在现场·我在东京拍奥运|一名奥运老编辑的东京新体验

  《致敬奥运经典》栏目海报。左图:2000年9月28日,中国选手李娜/桑雪在悉尼奥运会跳水女子双人十米跳台决赛中夺冠(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右图:2021年7月27日,中国选手张家齐/陈芋汐在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双人十米跳台决赛中夺冠(新华社记者王婧嫱摄)。

我在现场·我在东京拍奥运|一名奥运老编辑的东京新体验

  《致敬奥运经典》栏目海报。上图:2012年7月28日,在伦敦奥运会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中,中国选手易思玲夺冠,赢得伦敦奥运会首枚金牌(新华社记者杨磊摄)。下图:2021年7月24日,在东京奥运会射击女子10米气步枪决赛中,中国选手杨倩夺冠,赢得东京奥运会首枚金牌(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坦白说,这次东京奥运会的图片编辑工作真的是“史上最累”,头绪多、挑战大。日本8月5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超1.5万例,再创疫情发生以来新高。疾控专家们5日在东京都疫情监控会议上表示,当地新冠疫情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暴发。去东京前,单位曾征求个人意见,在去不去前方报道奥运会的问题上尊重个人意愿。经过深思熟虑,我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既源于能够承担一份国家摄影队的光荣职责,也源于内心多年来对体育和摄影的热爱。正如最新版的奥林匹克精神“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我坚信,在团结协作之下,新华社东京奥运会摄影团队一定能够圆满完成国家摄影队和IOPP摄影团队的双重任务!

  策划:兰红光、赖向东

  统筹:费茂华、李尕

  记者:张晨

我在现场·我在东京拍奥运|一名奥运老编辑的东京新体验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

Copyright © dlhaojob.cn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