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 正文

《典籍里的中国》解读《史记》 群贤盛会激发澎湃民族自豪感

来源:热点新闻网 编辑:刘倩佳 时间:2021-03-29

  

《典籍里的中国》解读《史记》 群贤盛会激发澎湃民族自豪感

  3月21日,《典籍里的中国》节目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三期《史记》,“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千年时空,见证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用一生成就“史家之绝唱”。节目用戏剧化结构和影视化表达,呈现出《史记》中约三千年的“英雄群像”,也让观众更加懂得我们读史的原因——在血脉和文脉传承中找到民族的根与魂。

   群贤毕至的“历史盛会”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哪怕没有读过《史记》,也一定听过完璧归赵、卧薪尝胆、负荆请罪等一系列出自《史记》的著名典故。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到刺客游侠、贩夫走卒……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宗旨,创作了《史记》这部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他不仅用独特的笔触描摹着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更用“不虚美、不隐恶”的朴素唯物史观,对后世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典籍里的中国》正是从大众的熟悉度出发,为《史记》的相关人物举办了一场群贤毕至的“历史盛会”。节目开场,黄帝、秦始皇、陈胜、吴广、廉颇、蔺相如、张骞等历史英雄陆续从《五帝本纪》《秦始皇本纪》《陈涉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大宛列传》中“活”了过来。

  随后,戏剧演绎青年司马迁拜别父亲、远行游学的历程,观众跟随司马迁在九嶷山追怀舜帝,在会稽山探禹穴,通过越王勾践体悟隐忍,在孔子故里追慕先贤,在汨罗江边感受屈原的家国情怀,在乌江之畔赞颂、反思项羽的英勇和败亡……让人不禁感叹:一个个3000年的英雄群像,就这么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了!

   “炎黄子孙”源自《史记》

  通过《典籍里的中国》这期节目,很多观众了解到“炎黄子孙”的说法也源自《史记》。《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全书 130篇,首篇为《五帝本纪》。《五帝本纪》中第一个写的就是黄帝。司马迁不仅把中华民族的源头追溯到黄帝,记载了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生平,以及炎黄合体、诸侯宾从;还首创民族史传,写下了《匈奴列传》《东越列传》《南越列传》等篇目,开创了民族融合、安定一统的上古治世,此后全世界华人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炎黄子孙”。这种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修史观念,其内核正是多元包容的大一统思想。

  节目中,戏剧舞台把炎黄两个部落的联盟放到结尾,与开头黄帝统一诸侯首尾呼应,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认为这样的处理非常得当:“司马迁为什么要把我们的起始从黄帝开始?因为黄帝统一诸侯,立家建国,‘家国一体’的产生是黄帝的功绩,这就是司马迁以大一统历史观站在中华文明历史的坐标系上给出的一个起点。”

  在人物的命运线上,节目串讲了司马迁“年十岁则诵古文”的童年时期,“二十而南游江、淮”的青年时期,以及因“李陵之祸”遭遇厄运、仍不忘父亲遗命忍辱负重的中老年时期。节目发挥艺术化的合理想象力,打造了一场时空对话,让司马迁在著成青史之后,与父亲跨越生死再度重逢,在“幸不辱命”的释然大笑中,完成对先祖的告慰。

   穿越时空献上“千年一拜”

  除了浓缩《史记》中所涉及的约3000年历史打造一场“英雄会盟”,节目还将叙事时空延展到《史记》面世之后的2000余年。为向“老年司马迁”介绍《史记》在后世的流传情况,撒贝宁带他遇见将《史记》公之于世的杨恽(司马迁外孙)、续写《史记》的东汉史学家班彪、撰写《汉书》的班固、领衔撰写《隋书》的唐朝名臣魏征,以及将《史记》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鲁迅,并沿着时光之河顺流而下来到今天,看当下的人们如何传承《史记》。无论是王学圻演绎司马迁的老年时期,还是张晓龙演绎司马迁的青年时期和中年时期,表演都极具张力。

  当撒贝宁作为“当代读书人”的代表,向司马迁献上“千年一拜”,感谢他写就青史,泽被后世,致敬他当年孤独、沉重,甚至是屈辱的那一段岁月,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都为之深深感动。

   专家观点

   用电视语言呈现中华民族发展精神密码

  节目播出后,不少专家学者都纷纷为节目发声点赞。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认为,《典籍里的中国》通过还原《史记》等典籍中精彩鲜活的历史故事,在追寻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的同时,也诠释根植在中华文明血脉中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节目通过创新表达,用电视语言呈现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发展的精神密码,使其彰显出了鲜活的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认为,《典籍里的中国》充分利用了戏剧的假定性特性、历史时空的交错、现场空间的自由转换以及观演关系的有机切换,用极强的艺术想象力让古今对话照进现实。整个创新舞台唤起了一种庄严的历史仪式感和澎湃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秘书长赵凯表示,《史记》里很多材料都是过去的,司马迁没有直接抄写,而是用汉代人优雅的语言,把故事叙述出来,这是司马迁作为汉代人对前朝文献的“当代解读”,可以说,司马迁的《史记》就是对古代文献的当代化。而《典籍里的中国》把《史记》当代化,和司马迁对《史记》的当代化有异曲同工之妙。节目以“古今对话”的方式,把过去、现在、未来联系起来,通过“穿越”,把司马迁和当代读书人连接在了一起。记者 王润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

Copyright © dlhaojob.cn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