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 正文

"马兰之歌":义务支教15年,音乐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来源:热点新闻网 编辑:刘倩佳 时间:2020-01-17

  由知名主持人方琼、程成、王小骞及中国烹饪大师夏天共同参与录制的全国首档盲游式文旅节目《你要去哪儿》,1月11日晚间9点20在河北卫视播出了第一期。相信每位看过第一期节目的观众,都学会了那首简单轻快的《马兰之歌》,也都情不自禁为邓小岚老师无私奉献的十五年动容,为红色马栏村里的革命故事落泪。

  回忆往昔,盛放在革命中的马兰花

  马兰村位于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很多人对于这个地处偏远的小村子没什么印象,但是,人民日报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人民日报的前身之一晋察冀日报社就坐落于此,现在耳熟能详的《王二小》《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狼牙山五壮士》《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动人的革命故事和歌曲,最开始就是从晋察冀日报中传颂出去的。

  邓拓作为晋察冀日报社的社长,曾带领新闻战士们一手拿笔,一手拿枪,一手游击,一手办报,源源不断地获取消息、出版报纸,这其中少不了马兰父老乡亲们的支持和保护。1943年,日寇对晋察冀边区进行疯狂扫荡,19位马兰村民更因为掩护报社而壮烈牺牲。

  同样是在1943年,反扫荡刚刚结束,邓拓的夫人丁一岚在回马兰的路上生下一个女婴,这是在乡亲们英勇就义之后的新生,她就是邓小岚,在每一次采访中她都会提到“我就是马兰的孩子“。

  抗战胜利以后,邓小岚三岁就跟着报社队伍进了北京。自幼跟家里兄弟姐妹一起学习各种乐器,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多年后从北京市公安局退休,才第一次有时间回到马兰。回来的那天正好碰到马兰的孩子们去扫墓,她满怀希望能再次听到乡音,于是跟孩子们说:“小朋友们,给奶奶唱首歌吧。”结果孩子们什么歌都不会唱,邓小岚心里五味杂陈。2003年是马兰惨案六十周年,原《晋察冀日报》的部分老同志集资一万多元要为19位马兰乡亲修一座纪念碑。当邓小岚到马兰村的时候,看到那里仅有一座黄土盖成的濒危校舍,所谓的学校里只有一、二年级的学生,全校也只有一位老师,邓小岚决定回到马兰。

  “我愿意回到这个村子,不光是因为我父亲曾经在这里待过,更是因为我觉得这么一个有革命历史感的村落不应该被人遗弃”,她曾在很多采访中一次次提到。

  最开始那几年,邓小岚老师每次从北京到马兰村都需要辗转7个小时,快70岁的人,却始终坚持长途跋涉的来到村子里给孩子们上课。再后来,她翻新了校舍,带来了可以组建小乐队的乐器,吸引了很多音乐学院的志愿者们,,自此,便再也没有离开过。

  在胭脂河边,铁冠山下,在无数的清晨和幕落,你经常可以听到美妙的乐曲飘出窗外。2008年10月,在北京市中山公园,这个来自马兰村的小乐队,穿着邓老师为他们亲手做的演出服,开办了一场小型音乐会。这是孩子们撕开村庄的桎梏,走向美好未来的一扇最美丽的大门,邓老师在这里为马兰的花朵们,做了15年的太阳。

  在教室见到邓老师时,衣着朴素的她正在教孩子们唱《马兰之歌》,当年襁褓中的女婴,如今鬓发皆白,蹒跚脚步,皱纹中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邓老师还邀请节目组参观晋察冀日报展览室,介绍革命先辈们的感人故事。当年危机的情势下,父亲邓拓把她寄养在老乡家里,长大后,母亲赠送了一枚刻有“马兰后人”的图章给她,“她就是要让我记住,我也是马兰的孩子”。

  走在马兰的路上,学生王金龙一直骄傲的向大家介绍“这是邓老师来了之后翻新的学校”“这是邓老师给我们修的马路,你看还有那些路灯”“这是邓老师在村里建的卫生室”“邓老师教大家才开始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作为邓老师的第一个学生,王金龙的心里有一方很重要的位置,留给了这个古稀老人。

  马兰人感谢邓小岚,马兰的孩子因为邓老师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邓老师心心念念的只是想用余生回报这里,替父母更替革命先烈们还愿。节目里邓老师说:“我应该就是这些英烈生命的延续,是马兰村的老百姓养育了我,我想替爸爸妈妈还愿,向阜平的乡亲们感恩”。

  邓老师在节目中刚刚见到方琼的时候,她笑着说“我认识你,还是原来小姑娘的样子”。

  我们也认识您,您也还是原来马兰的那个小姑娘。

  “彩云轻轻飘过铁冠山,我们走在放学的路上,唱起我们心中的歌谣,等待我们美好的明天”——革命精神永不磨灭,音乐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

Copyright © dlhaojob.cn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