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 正文

融媒体时代的诗教需要注重“用户”思维

来源:热点新闻网 编辑:刘倩佳 时间:2020-09-05

  今年北京市高考语文“微写作”,要求考生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快递小哥写首诗,引起社会各界关注。高考作文向来是“体裁不限,诗歌除外”,而这一举动让人们再次审视诗歌和诗教的意义、价值。诗教事关国民人文素养和创造力培养。近年来,国家逐步重视诗歌教育。2019年秋季学期起,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率先在6省使用,其中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专门就诗歌写作提出了要求。此外,全部教材共选用67篇古代诗文,占全部课文数的49.3%,诗词比例大幅提升。

  不同于传统社会,当代诗教是在互联网以及媒体融合背景下展开的,可以说赶上了融媒体时代。在一项针对中小学生古诗词传播情况的调研中显示,有64.6%的学生以网络媒体作为日常接触诗词的主要途径。互联网发展催生了数字生活空间的形成,在这个由信息构成的数字世界里,每个参与者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主动参与信息的生产、传播、接受、加工等全部环节。传播方式的改变,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促使诗教变革。在“得到App”“喜马拉雅App”“蜻蜓FM”“荔枝FM”等新媒体平台上,蒋勋的“诗词中真诚与感动”“杨雨品最美古诗词”“康震品读古诗词”“王立群品经典宋词”“郦波品读唯美诗词名篇”“小学生必背古诗欣赏”“六神磊磊读唐诗”“为你读诗”等诗教节目都有较高的播放量。

  新媒体为诗教提供了广阔平台,但现有内容仍难以满足数以亿计诗歌爱好者多层次、多方面的学习需求。同时,传统课堂诗教缺乏系统性、权威性诗教体系;较注重技法传授,缺乏境界教育;注重古典诗词背诵、解读,缺乏创新引导等。融媒体时代,诗教如何开展?

融媒体时代的诗教需要注重“用户”思维

   《经典咏流传》节目是融媒体时代诗教的代表,声光电营造的舞美,当代人喜爱的演唱形式,加之对经典的适当拓展,使该节目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和收视率。资料图片

  从印象式点评走向文学、文化阐释

  笔者曾选取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语文通行教材20首古诗,作为考察诗教效果的篇目。其中只有《咏鹅》能被88.25%的学生背诵,半数以上学生只能背诵11首,传统课堂诗教的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只把诗当作认识对象,背诵、应考,切断了诗与人生的血肉关联,忽视了诗的境界对人生的滋养。我把它定义为“认识论诗教观”。《中国诗词大会》脱颖而出的白茹云在后来的《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深有感触地说,诗中的境界已融入她的血脉,汲取了诗的力量,才勇敢走过人生困境。因此,不能停留在认识、背诵阶段。有效诗教需要“三打通”,打通诗与人生,打通现实与理想,打通历史与未来,让诗中境界照亮现实世界。

  第二个原因是忽视了诗教的“无用之大用”。不少学生坦言:不是不爱诗,而是诗意的渴望被实用知识、各类考证压得喘不过气。这恰恰最需要诗教鼓舞斗志、慰藉心灵、校准航向。诗教不仅关系个体的成长,也关乎民族的精神气度。诗的审美意识能激活人的创造性,超越具体事物之所“是”。比如,常人眼里的黄昏时分,山雨欲来,诗人却写出了“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清苦、商略是诗人审美眼光的独到之处。诗教就是要揭示诗人的想象世界,从中慢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超越精神。

  传统诗教的背诵、点评有其熟能生巧、直观、重感悟的优势,也存在不足。叶嘉莹、杨义都曾指出感悟诗学缺乏清晰的阐释。当代评论家谢有顺也说:“现在很多诗歌鉴赏词典,包括许多诗歌赏析文章,都只讲对一首诗的总体印象或结论,什么沉郁,放达,悠远的诗意呀,充满人生的感慨呀,但诗里究竟是如何表现沉郁,如何感慨人生的,并无具体的分析。对于普通读者,如果只讲结论,是无法让他们热爱诗歌、沉迷诗歌的,必须带他们进入一个生动、细致、深刻的诗歌世界,才能让他们领悟诗歌,并激发起他们对诗的向往。”从印象式点评走向文学、文化阐释,文本细读,打开丰富的意义空间,才能触动心灵,增强诗教效果。

  当前诗教方法多在沿袭传统,注重文本、技法解读。格律、比兴等方法固然重要,但缺乏诗与人生境界、时代语境的贯通,不是诗教,是教诗。诗教的最高境界是起于技法,终于境界。通常评价一首诗好,都会说好在有境界。境界是诗人“理想自我”(艺术形象)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张力,通过诗歌意境显现而照亮世界。王国维就把“境界”作为诗词评价标准,认为“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邻于理想”。他强调“境界”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根基和理想之维,现实和理想之间有一座桥——实践。作为精神生产的诗,与物质生产休戚相关,是人生实践的组成部分。只有带领学生进入诗歌的境界,看懂诗人的实践,才能超越单调的传授知识,达到塑造理想人性,实现理想人生,建立理想社会的目的。

  精准传播,深耕细作,才能把境界教育贯穿到底

  新兴媒体是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媒介组织,不止承载内容,还提供更多服务。融媒体时代的诗教要用好新媒介平台,把丰富的内容和服务提供给渴望“诗和远方”的用户,这里“用户”思维,替代了传统诗教中的“听众”“受众”。第四季《中国诗词大会》按照“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思路,精心设计全媒体传播,收效显著。该节目融产品全网触达人数超过41.6亿,阅读量和视频播放量超过6.67亿次。融媒体环境下,诗教凭借其强大的影响力和覆盖力,对传统诗教方式产生了积极影响。精准传播,深耕细作,才能把境界教育贯穿到底。当代诗教与传统诗教“一站式”传播不同,能够迅速响应不同用户的各类需求,提供更多符合大众需求的诗词教育服务。

  《经典咏流传》节目是融媒体时代诗教的代表,声光电营造的舞美,当代人喜爱的演唱形式,加之对经典的适当拓展,使该节目“一炮走红”。该节目不仅化用经典诗词、提升了原意,而且通过表演、分享、推送,在微博、微信、音乐平台“全面开花”。其中,支教老师梁俊和他的学生们对袁枚《苔》的倾情演绎,把一首沉寂了三百年的诗“复活”了。这首歌感动亿万中国人,成为2018年春节热门歌曲。“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是三百年前随园主人袁枚的理想,而歌曲加入了当代解读:“未来已打开,勇敢的小孩,你是拼图不可缺的那一块,世界是纯白,涂满梦的未来,用你的名字命名色彩”。被改编后“苔”,激活了每一个平凡的生命,抵达了每一个孩子的内心,这就是有血有肉有魂的诗教。

  诗教自古以来是中国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有效方法。在这个时代,“不学诗,无以言”不是历史说辞,而是未来对现实的深情呼唤。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03日 15版)

本站内容收集于互联网

Copyright © dlhaojob.cn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Top